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5年第五期 > 封面文章 > 正文

老树新芽,中国制造再踏征程

摘要:“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比德国实现“工业4 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强大的加工贸易为我们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过境迁,中国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今年春节期间,日本的马桶盖火了。很多中国人不远千里跑到日本,就是为了捎几个马桶盖回来,看起来挺可笑,也引起了很多人对中国制造的担忧。

  消费者海外代购、抢购潮一波接着一波,令人尴尬的“马桶盖”风波之后,近日中国游客又爱上了日本菜刀。

  真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吗?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的真实写照。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早在2012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306.8 亿美元,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1.5%,而工业发达国家均大于35%,美国、德国等甚至超过40%;制造业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32.6%,但其能源消费却占全国能耗的58%。

  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链条中,我国始终处在低端制造的位置,只能做些附加值低、利润微薄的加工贸易。在2008 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土地、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全部都在消逝,再加上营商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很多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工厂选择外迁或是迁回本国。

  制造业全球范围内潮头再掀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制造业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比如美国制定“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英国抛出“高价值制造”战略。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对我国制造业提出挑战。

  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工业化的客观规律,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印证,我国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除了极个别人口少、面积小的发达国家(或者说高收入国家)依靠的是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美国虽然整体淘汰了一些传统制造业部门(例如家电),但资源却不断向新的产业聚集,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新兴产业领域,美国占全世界的比重其实并不低。日本企业虽然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国外,但仍然将核心部件的生产和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母工厂”保留在国内,以至于在遭受地震和海啸之后,全世界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都受到影响。

  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纷纷抛出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和计划,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抛出了“工业4.0”;日本开始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搞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也提出“新工业法国”等。这些战略措施中包含的政策具有的共性包括:对新兴产业的补贴和扶持;对前沿技术(未来技术)研发的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对竞争环境的优化;对新产品市场的培育;对人才培育的改革。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重获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可见,即便是最先进的国家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制造业,而是不断实现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与升级。

  中国制造靠什么卷土重来?

  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面对我国制造业的重重矛盾,必须更加坚定地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

  “2025”并非“4.0”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此言一出,令人联想到之前被国内外媒体热议的“德国工业4.0”计划。

  据业内人士预估,德国实现“工业4.0”需要8-10 年的时间,恰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执行处在同一个时间段。全球两个制造业大国为何会在同一时间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有着异曲同工的发展理念——均强调信息技术与产业生产的集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也是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路径。

  此次制造业转型升级,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

  提出这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此外,中国制造的任务要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艰巨,发展方式将是“并联式”的发展过程。

  作为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规划,“中国制造2025”被很多人视为德国的“工业4.0”。对于这一看法,参与规划的众多工程院院士并不赞同。

  他们强调,“德国是工业强国,‘中国制造2025’确实借鉴了‘工业4.0’的部分内容,但不是它的翻版,而是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关于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战略规划。”

  “工业4.0”,是德国2013 年4 月在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上正式推出的新工业战略计划,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虚拟系统,使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德国“工业4.0”的规划并不适合中国国情。首先,两国的制造业基础不同。德国是制造业强国,普遍处于从工业3.0 向4.0 过渡的阶段;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处在工业2.0 阶段,有的已达3.0 阶段,仅有极少数接近4.0 水平,因此“中国制造2025”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工业4.0”。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企业的类型更加多样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方式必然是‘并联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工业2.0、3.0、4.0齐头并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表示。

  此外,对德国制造业而言,技术和产品质量已不成问题,但这正是我国制造业现阶段面临的一大问题,需下功夫着力解决。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 亿元,损害了国家信誉和形象。

  简而言之,“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关键词: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