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5年第十一期 > 封面文章 > 正文

制造业为何如此重要?

摘要:制造业,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引擎,也是中国产品“走出去”的一张脸


 
    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从我国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甚至有些国家有了“逆转移”的迹象。
 
    迁徙中的思考与谋变
 
    作为被转移国家之一,泰国制造业基础扎实,是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和电脑硬件制造与装备中心,拥有大批熟练的制造业技术工人,且制造企业多集中在东部的工业园区,受政局变化的影响较小。
    近日,记者采访了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吴永泉。他表示,“外资从中国迁厂到东南亚国家有一定的原因,包括中国人力成本上升等原因。但这仅仅是一个表象。透过这一表象,可以得出的结论之一是,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竞争优势的模式并不可持续,这一方面是中国正在面对的,也给了泰国一定的警示。”
    制造业固然可以带动一方就业,但依靠廉价劳动力,做一个永远的“代工厂”,显然模式并不可持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一方面,金融危机以后,制造业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一些欧美发达工业化国家在总结和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部分高端制造业出现“逆转移”,给我国相对先进的制造业在技术进步与产品出口等方面带来新挑战,我国制造业部门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印度、越南等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以更低的成本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公布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是适应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从世界范围内看,制造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核心要素,工业化推进到哪里,哪里的经济就会蒸蒸日上。然而,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重要产业转移,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于发展新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需要,将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转移了出去,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下降,一度引起经济学界一些学者的恐慌,提出了产业空心论。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美国人意识到,现代服务业不能够独自支撑起一个大国的经济。2011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提出“在哪里发明、在哪里制造”的口号。
    自此,老牌制造业强国都开始重新审视新工业革命,先后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引领和规划民族制造业创新与未来发展的纲要,都举着“智能制造”、“再工业化”之类的旗帜,如火如荼,重返荣耀制造业之路。如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科技工业联盟”、英国“工业2050战略”等。
 
    为什么制造业如此重要?
 
    “全球百位思想家”之一瓦科拉夫·斯米尔曾在其《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一书中写道,“如果没有一个强大而且极具创新性的制造业体系,以及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那么,任何一个先进的经济体都不可能繁荣发展。”
    对任何一个现代经济体来说,制造业都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远非对GDP的贡献率所能反应出来。况且,制造业本身又是由很多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元素构成的,因此,制造业的命运自然也就依赖于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又共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和医疗体系的总体面貌。
    上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是唯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好的成绩单,都是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2/3,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也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出口国。
    众所周知的是,制造业按道理讲,应该是发达国家的软肋。由于人力成本高昂,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一般都外包了,为何德国的制造业却能够保持繁荣一花独放呢?
    德国人一直强调德国企业特质,也就是通过孕育众多专业中小型企业的工程学方法和创造精神,占领高端专业细分市场。
    早在2005年,德国就推出一个政策,该政策当时争议很大,直接导致当时执政的施罗德政府倒台,但后来的政府还是延续了该政策。
    德国政府的政策就是政府、企业与员工一块抱团取暖,不能轻意减员,其政策核心是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以换取企业不减员,与工会讨价还价使其同意压低薪金,国家通过削减失业补贴以鼓励就业,政府通过“短工计划”保障工作岗位,工人的总工时缩短以减少失业,政府负担工人部分减少的薪金。抱团取暖的措施短期看似乎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但从长期看这些措施既降低了德国企业的成本支出,又保住制造业的工作岗位。根据OECD2009年报告,此项政策推行后,德国在经济萧条中保住了约50万个工作岗位。
 
    制造业升级方向
 
    潮流,总是来得如此迅疾;挑战,往往猝然而至。各国的复兴计划,对于仍需恶补工业3.0甚至2.0的中国制造业来说,不啻是空前艰巨的考验。我们拿什么来迎接如此咄咄逼人的挑战?
    “工业4.0在全球铺开,中国制造业将全线崩溃、解体,我们不但没有成本优势,反而有成本的劣势。”经济学家郎咸平如是说,“中国制造业目前已经非常的困难,成本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如果美国推动工业4.0,成本再下降40%,我们哪还有竞争机会?!”
    竞争力如果来自于低技术制造业产品,但是以低成本为竞争力来源的优势很容易被超越。从产业链来看,我们的制造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底层,核心技术是严重不足的。从能源消耗来看,我们的能源消耗几乎占了全世界的一半!
    我们当然可以很骄傲地说,中国制造业规模现在是全球第一。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种中中国有220种产品居世界第一。
    但是,规模强大等于实力强大?
    李克强总理在《求是》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促进中国制造上水平,既要在改造传统制造方面‘补课’,又要在绿色制造、智能升级方面‘加课’,加快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和装备的运用。”
    记者在采访知名互联网专家、智能音响SONOS中国区首席策略官刘兴亮时,他表示,中国制造复兴的关键还是在于发展智能制造,以科技引领制造业的蜕变。
    机器人号称“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技术的进步,更需要企业的对接与应用。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会”上,制造业女王董明珠曾表示,对于出口商品而言,品牌十分重要。出口企业应该坚守“中国制造”。她举例说,虽然格力的产品在中东卖得特别好,但中东经销商却表示,能不能不打“中国制造”的标签,他说,你哪怕打一个“泰国制造”,我们这里都很好卖。
    制造业,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备引擎,也是中国产品“走出去”的一张脸。
    名词解释
    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总部设在巴黎,是由34 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制造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