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5年第十一期 > 封面文章 > 正文

谁是制造业的先进代表?

摘要:不走寻常路,恐怕是永远的真理,你在别人走过的路上,再想找到黄金,这个可能性是极小的


 
    在中国制造业努力补课和加课的当下,业内人士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谁是中国制造业的榜样?为什么我们有载人航天,能够造出令世界惊诧的高铁、桥梁,却生产不出让消费者满意的马桶盖、电饭锅等日常必需品,差距在哪?如何去提升?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创新是德国制造的精髓

    放眼全球,德国是公认的制造业强国,具有国际优势的产品也比比皆是,但谁最具有代表性?
    很多人认为大众汽车是德国第一大公司,因此代表着德国制造和德国企业精神。这一点我并不认同。 
    大众汽车是一家准国有企业。它总部所在的下萨克森州拥有大众汽车约20%的股权,而且根据极其复杂的投票权设计,下萨克森州对其股东大会决议拥有投票否决权。再者,从股权结构看,大众汽车长期以来已经没有家族的影响。事实上,大众把保时捷、奥迪收入麾下之后,保时捷创始人费迪南·保时捷患有轻度自闭症、但其极有谋略的外孙费迪南·皮耶希则一直想上演“蛇吞象”的游戏,想反过来控制大众,却一直没有成功,并在几个月前的高层斗争中败给了在“尾气门”事件后辞职的大众集团CEO文德恩。德国总理默克尔对这一结果曾隐含地表示认可。  
    从大众集团的历史看,它曾经是一战结束后德国快速工业化的标志,一度被希特勒政府树立为典型的政府型企业。“甲壳虫”就是当时希特勒亲自参与并推广的一个成功车型,具有结构简单、机械性能可靠、成本低廉等卖点。所以,大众汽车在德国是一个为国民生产高性价比产品的准国有化企业。  
    最近几十年以来,大众汽车也不断得到德国政府和高官的关注和重视。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就是大众汽车最重要的支持者,他把自己的座驾从奔驰专门改成辉腾,以力挺大众。在大众与中国合资这一问题上,施罗德也极为尽力,但这并不能改变大众不是德国企业主流的事实。  
    德国企业的典型代表,应该是宝马、汉高、博世这一类家族控制的企业。它们多由家族长期控制、精心管理,但是在管理层面,家族成员并不亲自出面,而是请职业经理打理,工会和职工则通过监事会制度化地参与管理。这种机制保证了公司具有更长远的目标,而不是追求短期销量,更没有抢占世界第一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在研发方面,这种公司更具有前瞻性,重视根本性、长期性的创新。
    公司个性完全不同。大众积极进取,内部管理等级森严。奔驰是一个散户大规模持股的上市公司,所以在上个世纪末,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想走一条强强互补的道路,结果非常失败。这一并购案经常被德国企业界评论,有人挖苦说,奔驰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高层想学美国,通过与美国的公司合并,获得超高的工资和奖金。的确,德国三大车厂中,奔驰老总的工资远比其他公司要高。  
    相比之下,三大车厂中,宝马更能代表德国企业的主流。过去几年来,宝马已经超越奔驰,成为豪华车销量上的领跑者。这家典型的德国家族企业,由匡特家族于二战以后精心管理,招聘专业人员从事第一线管理,但是家族绝不是袖手旁观,在重大问题上,家族总是站在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精心研判。更重要的是,宝马通过鼓励内部职工大胆创新,提出不同甚至与上级相左但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意见,不断超越自己。  
    在技术创新领域,宝马最近几年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比如,过去宝马把后轮驱动作为立身之本,但其最近已经宣布开始生产前轮驱动车;宝马并购Mini和劳斯莱斯的运作之高超、定位之精准,也令人赞叹;再有,宝马汽车过去恪守的是自然吸气,但是看到节能减排是大趋势,迅速转向涡轮增压,又从涡轮增压转向用碳纤维打造i系列电动汽车,再推出电动摩托车,这一系列运作,颇让人佩服其创新力和前瞻性。  
    宝马与大众不同,它不一味追求市场占有率,盲目扩张市场份额,而是认真把握自己的市场定位。我与宝马高层交流时,他们反复询问我一个问题:宝马在中国销量如此快速地增长,会不会伤害宝马品牌的含金量,会不会抑制宝马未来的成长。不管答案如何,能有这样长远的考量就十分难得,这与家族长期谨慎控制是密不可分的。  
    另一家经营状况非常之好的德国企业——博世,比宝马的家族控制色彩更浓。这家企业由博世家族长期控制,坚持不上市,注重永续发展,把创新放在第一位,拥有大量的研发和技术后备。虽然全球各车厂之间的竞争十分热闹和激烈,而在核心技术和零配件方面,博世却是远远超越竞争对手,独步天下。这种超然的地位与它秉持长远眼光、坚持研发、不为短期利润波动所左右是密不可分的。  
    同样的德国企业还有汉高和很多不为中国百姓所熟知的家族企业,它们都是德国制造的精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要为创新创造条件

    过去这么多年,中国制造业有很大的进步,基础也很好,但是和国际上制造业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瑞士等相比,在某些领域里差距还是比较大。我曾经和一些企业的同志交流过,我们的制造业看起来还不错,进步也很快,但为什么高端的装备一定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呢?当然,该进口还是要进口,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的制造能力就是提高不上去呢?他们说,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就是越不过去,到底差在什么地方呢?即使有了很好的装备,但大量的工作其实还是需要人来进行操作、试验和组合,问题就出在这里。
    从现代知识经济看,很多是不可编码的知识,也就是俗话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情况在制造业里还是大量存在,连计算机都替代不了。具体说来,就是经验和数据。我曾经到汽车厂去参观,他们的研发中心装配水平相当不错,但是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相比,主要就是差在数据上。比如,车辆在高寒地区和热带,不同的状况下到底是什么情况?这就需要有数据。而别人有很丰富的数据,我们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两个问题,一是创新,二是精致。创新是要搞出一个新的东西来,而精致是在不改变现有大框架的前提下,把产品做得更精致。除了互联网意识之外,还需要有工匠意识。培养工匠意识非常不容易,一个人得铆着劲干很多年,得心无旁骛付出那么多时间,还不一定能干成——但如果不干的话,一定不成。
    这就对体制有很高的要求,体制得让人愿意干。比如现在的某些国有企业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某个负责人过了一年半载就换了,他本想干五年,但是任职时间不允许。我曾经看过一个企业,四五年的时间已经换了六七个人了。此外,还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干了以后,即使干成也可能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万一出错了,试错成本就比较高,最后反而还得被追究责任。如果不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创新就非常难。
    中国下一步的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和政策要为创新创造条件,否则现在定的很多目标是达不到的。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姚洋
 
    新道路上才会有黄金

    这两年制造业困难实际上是暂时性的现象,现在相当于我们本来应该有的减速,推迟了几年发生。所以现在制造业的困难,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下行,我们处于经济周期的下行期,甚至接近了谷底,不应该被短期的现象所迷惑。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领域,我自己也研究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发现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或者没有陷入里面的国家或者地区,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工业化程度非常高,制造业非常发达。守不住制造业,不能在制造业深入的地方都是没有前途的。
    互联网的确在改变世界,但是也不要被互联网吓住,因为互联网大潮来了以后,大家恨不得什么事都跟互联网挂上钩,好象不挂上钩就不够先进。互联网毕竟是个工具,并不会改变制造业本身。
    世界的竞争如果都去像美国那样搞创新,我估计是不太可能的。中国还是要脚踏实地,现在在电子行业、家电行业已经站稳脚跟了。现在出现的光伏冰箱和光伏空调,这是非常好的发展方向。不走寻常路,恐怕是永远的真理,你在别人走过的路上,再想找到黄金,这个可能性是极小的。如果我找到一条新的路,在那条路上找到黄金,这种可能性极大。                                           
                                                                (本刊编辑部摘编)

关键词: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