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5年第十一期 > 封面文章 > 正文

中国制造样本:桥梁奇迹

摘要:在中国桥梁人看来,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更难以登顶国际市场。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当年的武汉长江大桥,到如今已建成的马来西亚槟城二桥、巴拿马运河三桥、韩国仁川二桥、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等世界级工程,再到眼下正紧张施工中的港珠澳大桥,中国企业手握先进的桥梁制造技术,凭借过硬的设计和标准,建造的大跨度桥梁数量已经占到全世界大跨度桥梁的一半以上。
    制造业强则国强。《中国制造2025》提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之后,我国制作业积极谋求转型升级战略路径。在业内,中国桥梁堪称“出海先锋”。从桥梁钢结构出海到施工总承包出海,从设计出海到标准出海,从最初的不被信任到现在技术被世界惊叹……中国桥梁产业链已经整体“登上”国际桥梁舞台。
    在无比挑剔的国际舞台上,这堪称一个奇迹。而这样的奇迹,对中国制造的整体提升显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桥梁在“十年磨一剑”的国际化征程中诞生了哪些伟大的企业,以及他们的建桥故事?从技术、设计到标准,中国桥梁的全产业链“走出去”战略是如何布局和实现的?
 
    对接项目要有“高技术”
 
    由于参与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简称“新海湾大桥”)项目建设并成功完成任务,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世界知名企业。但不为人所知的是,振华重工为完成项目经历的前所未有的考验和付出的诸多努力。
    毋庸置疑,世界级工程合作中,技术要求会远远高于国内水平,桥梁建造这类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合作更是如此。座落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海湾地区的新海湾大桥对技术标准要求非常之高,时任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希望这座桥成为西海岸的一个新地标,要求其设计使用寿命达到150年(世界上普遍要求桥梁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且抗震设计要求能够抗八级地震。
    美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知名桥梁专家邓文中对该桥的难度深有体会,“旧金山是地震多发地区,要求所有钢结构的焊接残余应力是零。美国民众对桥的美观程度又有很高的要求。”
    项目本身已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美方对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更是心存怀疑。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戴文凯说:“他们在很多方面做了一些限制,美国业主和总承包商最多时派来150多位监造人员,一个中国焊工作业时背后甚至跟了10个美方的焊接监理专家。”
    就是在这样严苛的工作环境中,振华重工在6年的项目作业中苦练内功,开创了“工位管理”等多项创新,最终提前5个月完工。
    2011年9月,新海湾大桥正式通车,成为连接旧金山与奥克兰的交通咽喉,并与美国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像遥相呼应。新海湾大桥全长2.88公里,双向12车道,设计日均汽车流量达30万辆,使用寿命达150年,可抗8级地震。
    谈到新海湾大桥,原交通部总工程师、专家委员会主任凤懋润给予极大地肯定:“桥塔加工的精度,美国人要求垂直度1/2500,我们精度提高了1倍,达到了1/5000。我们做的所有钢结构一共有146万个螺栓孔,部件运到美国对接时,没有一个孔出现问题,美国的铁工赞不绝口,伸大拇指。” 施瓦辛格也直呼:“我是振华桥梁建设工人的粉丝。”
 
    从设计到标准,带动产业链整体“出海”
 
    长期背负的“大而不强”标签,给中国制造业“出海”带来极大阻力。梳理此前中国参与的国际合作案例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很难参与到国际项目中的重要部分,项目设计和标准更是难以被认可。
    桥梁跨国工程项目更是如此,一些国家即使没有自己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他们的传统习惯也是采用欧美标准或日本标准来指导和实现这个项目的建设,而直接无视参与工程建设的中国设计和标准。
    这让中国企业很“受伤”,而且,这样的规定,显然加大了中国企业的压力。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李毅谦表示,“我们要开展一系列的科研工作,所用的科研方法、仪器、设备等都要去适应于欧美的规范,这在时间、人力上给我们增加了大量的成本。”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对此深有体会。从1954年成立至今,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在60年的发展中一直以公路、桥梁勘察设计为核心业务,足迹遍及海内外,先后承担完成了巴拿马、安哥拉、马来西亚、塞尔维亚、刚果(布)等数十个国家的桥梁和道路设计项目。
    巴拿马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走出去”的第一站。回忆当时参加巴拿马运河三桥面向全球进行公开设计招标时的场景,公司总经理裴岷山和投标小伙伴们感觉“很伤自尊”。
    “我们参加第一次招标说明会的时候,投标团队精神抖擞地走进了会议室,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欧美设计公司的座位,都安排在了核心的中间区域,中国投标团队的座位安排在边缘和角落,我们面临的是冷遇,面临的是怀疑的目光。”裴岷山说。
    但这样的委屈我们必须承受,这是中国桥梁“走出去”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为了让巴拿马业主的总工程师认可我们的设计,裴岷山带着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中国苏通大桥的微缩模型,将他堵在了办公室,并最终通过实力拿到了这个项目的设计合同。
    这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凤懋润认为,设计是桥梁的灵魂,它体现的是理念和技术。当中国桥梁的设计可以走向世界的时候,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尤其是在标准上“走出去”,并最终推动整个产业链“走出去”。
 
    创新不可或缺
 
    “超级工程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说。
    全长近50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为其控制性工程:包括两座约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以及5.6公里的世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33个管节每一节都堪比一艘航空母舰的体量,要在变幻的洋流里把对接精度控制在4厘米以内,被建设者喻为“在大风里穿针”,堪称建桥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工程筹备阶段,建设者们到国外考察沉管安装施工合作时,外商开出了1亿欧元的天价技术咨询费,更有外国专家直接质疑:“你们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
    林鸣和他的团队没有气馁,决定自己做。现在,林鸣的团队已相继攻克了“深水深槽沉管安装”、“深埋沉管结构设计”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成功安装前14节沉管,一次次刷新着中国海洋工程的纪录。
    在中国桥梁人看来,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更难以登顶国际市场。而对整个制造业而言,创新不仅仅是革命性创新和催生新的技术,更是一种孜孜不倦的、在现有产品和技术上能够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控制成本和提高质量的追求。

关键词: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