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4年第五期 > 封面文章 > 正文

“e”雨渐润,土地逢春

摘要: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可以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地域原因而滞销。

  伴随着“e”时代来袭,传统农业“结网”而行, 似乎成为趋势。

  曾经的中国“烟王”褚时健,75 岁高龄重新创业,历时十年,“褚橙”问世;

  “IT 教父”柳传志,2012 年进军现代农业, 组建佳沃集团,“柳桃”问世;

  地产“大腕儿”、“大V”潘石屹,不谈房价吆喝叫卖苹果,“潘苹果”问世;

  搞外贸的栗富军,漂洋过海,远赴美国,推销的不是他的家具配件,而是“栗米”;

  当然,还有网易老总丁磊和他的小猪儿。

  大佬跨界带领农产品“触电”

  大佬们进军农业领域,已然不是什么新鲜事。关心食品安全也罢,看到新型城镇化的商机也罢, 帮助家乡父老也罢,他们与农业握手,所产出的产品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品牌支撑,还有借助互联网的劲风。

  有关数据显示,仅2013 年11 月11 日一天, 褚橙的预售量便已经超过了2012 年全年的总销量, 达到了200 吨。

  “潘苹果”目前是大供应商( 花牛集团)+ 大渠道商( 本来生活网) 的模式,前者从田间地头的果农家里收购苹果,再独家供应给后者销售。“褚橙”、“柳桃”、“栗米”等同样有借助大渠道商进行线上销售, 并且离不开微博、微信的适时推广。

  以褚橙为例。2002 年,75 岁的褚时健和老伴马静芬在哀牢山深处创业,成立了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种起了冰糖橙。这一种就是十年,2006 年,褚时健的橙园总产量只有1000 吨。“我们到2008-2009 年才有盈利。”褚时健传承人李亚鑫曾向媒体表示。

  据记者了解,2012 年,褚时健的3000 亩“褚橙” 成为当地最大的农场,2/3 盛果,年产橙子9050 吨, 产值7800 万元,实现利润近4000 万元。2013 年, “褚橙”产量预计1 万吨,然而,早在开年之时, 就已被全部订购,产值8000 万元,仅2013 年双11 当天,本来生活网的褚橙预售总量超过2012 年总销量200 吨。

  褚橙“十年磨一剑”,利润才刚刚显现。李亚鑫表示,“褚老一直在跟我们说,现在中国农业之所以搞不好,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想投入少,赚钱快, 这肯定是做不了好产品。农业一定是要高投入高产出。”

  同样的情况,柳传志也面临过。

  与褚时健先从小规模试种做实验不同,柳传志和联想控股试水农业领域从开始时就是高举高打。2010 年联想控股选择进军农业,为了节省时间,联想农业开始以并购为主,并购了青岛沃林蓝莓果业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最大的蓝莓全产业链企业;随后又并购了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猕猴桃品种。

  同样,“柳桃”也曾借助互联网进行销售。

  迄今为止,联想在蓝莓和猕猴桃两个项目上的投资已超过10 亿元。不过即便选择了并购这样的捷径,柳传志仍表示“联想农业五年内不打算挣钱。”

  由此可见,农业与互联网不同,是一个耗时耗力投资回报慢的行业,没有耐心,很难从中获益。

  传统农业发展新契机

  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的联姻,能否给传统农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财经界》记者在采访农产品(生鲜)电商研究者“野地里的辛巴”时,他表示,通俗来说,农产品的在流通上存在三个困局:

  其一,你不知道;

  其二,你知道,但吃不到;

  其三,你知道,能吃到,但不敢吃。

  诚然,互联网使得原本不熟悉的事物,日渐清晰,越来越近。“辛巴”认为,互联网在流通领域改造传统农业的价值表现在:创造了新的流通方式, 使得农产品商务流通电子化;创造了透明的供应体系;农产品营销成本降低。在微博里一个月卖一万枚鸡蛋,在微信里一个月卖5 万元的酒,结合微博和微信卖几十万元的苹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都是互联网带给传统农业的启示。

  今天,无论你是在互联网上还是超市购买食品, 有了二维码这张身份证,手机扫描后,追溯产品的信息,哪里耕种、何时采摘、谁来采摘、保质日期, 甚至成分等都一应俱全。

  互联网对于农业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优势,具体体现在:

  一、农业生产标准化

  农产品生产无法标准化,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物联网可以从生产环节彻底改造农业, 使农业自动化、精准化、可追溯,减少人力,降低成本,并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再将采集的参数信息汇总整合,最后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是关闭,真正实现“智能化农业”。

  二、创建廉价且高效营销入口

  互联网最擅长的是什么?营销。无论是传统的饥渴营销原理,还是新型的社交工具,互联网最擅长的永远是产品包装。

  放到农业来说,各类社会化媒体及通讯工具可以为农产品提供便利的营销入口,更重要的是,营销成本极低。微博、微信、QQ 及SNS 等都是免费的资源,没有任何行业能够像互联网那么容易地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并以此推销产品。

  传统农业为什么发展得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品牌,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无利可图。而正如艾格农业分析师周文泉所说:“互联网最适合打造品牌,因为它可以低成本进行营销的传播。”褚橙、柳桃、潘苹果为什么那么火?就是因为互联网的强大营销能力。

  互联网农业的营销属性,有三条关键因素:一是细分市场理念的良好运用,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避免泛化营销;二是以精良的客服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三是适当的产业链控制,既不妄图进行覆盖全产业链的经营, 也不是单纯外包生产,对于产业链上游原材料进行良好的产品质量控制,对于下游的产品加工实现标准化生产,才是最好的办法。

  三、树立品牌形象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农产品发展最大的瓶颈。如何让消费者重拾信心?通过互联网创造透明的供应链体系,是最直接的方法。

  从食品领域延伸出来的可追溯系统,目的是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通过一个二维码,消费者就可以在手机扫描后看到这个产品的追溯信息, 而这些都需要互联网、物联网、网络视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

  最终,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程追溯, 再加上质检等权威机构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协同创造出真正的透明供应链。

  四、销售模式升级

  由于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又很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小户经营体制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农产品经常发生“卖难”现象和“多收三五斗”式的丰收悖论。

  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可以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地域原因而滞销。农产品电商2012 年开始爆发,当年底达到近200 亿元,预计2014 年要超过1000 亿元。2013 年11 月25 日,海南省农业厅联合阿里巴巴集团打造的“淘宝网·特色中国海南馆”正式上线,仅椰子饭一项, 3 天就销掉了以往线下全岛一年总销量的63%,电子商务渠道的清货能力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电子商务平台因为可以让生产者的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省去了中间的经销渠道,也使得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渠道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

  归根结底,品质保障是“结网”农产品热销的关键因素。在褚时健的橙园中,有接近300 人专职修剪枝条,以保证每棵树结的橙子养分充足,整个园子,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肥料全部用农家肥和烟梗结合。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渠道, 让不知道的人知道,让想吃到的人有了通往深巷“品尝美酒”的路径。


 

关键词: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