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保险 > 正文

监管体系再获突破:投资端受益大类资产比例监管

摘要:保险行业在国内是典型的朝阳行业,无论是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上,中国不仅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也远不及国际平均水平。


 
  保监会连发两项政策,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并分别自2014年5月1日起和2014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近年来规范和松绑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重大突破,是险资遵循大类资产比例监管理念的尘埃落定。
 
  保险行业在国内是典型的朝阳行业,无论是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上,中国不仅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也远不及国际平均水平。如果把保险公司看作一个金融平台,那么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承保和投资,前者是销售保单、获取资金使用权,后者是资金运用、实现投资利差。
 
  承保端总量增长且结构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保险业复业以来,保费收入长期呈高增长态势,至2010年平均约2倍于名义GDP增速。但2011年全行业首次出现负增长,看衰之声自此不时出现。为什么2011年会成为分水岭?这要从银保说起。
 
  自1999年银保推出以来,因银行网点覆盖率高、基础资产管理规模庞大等独特优势,银保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数据显示,2001~2010年间,银保保费年均复合增速达42%。至2010年末,银保为保险业贡献了超过四成的保费,仅次于个险。2010年11月,保监会叫停银保驻点销售,并限定每个银行的保险销售网点只能代理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这一政策令银保元气大伤,拖累2011年保险行业总保费较上年下滑9%,在行业发展史上首次出现负增长。
 
  面对银保收缩的压力,保险公司开始在渠道多元化上积极应对。首先是加大个险销售力度,各保险公司开始加重保险营销员队伍的建设和扩大,在人员招募和留存上推出更多有吸引力的政策;其次是大力拓展电话和互联网等新型营销渠道,自建电子商务公司或与淘宝等互联网合作在业内已蔚然成风。
 
  另外,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延迟退休计划、个税递延型寿险等背景和政策预期,也令保险业的外部环境正在改善。因此,在诸多因素作用下,保险行业保费2012年以来逐步回升,2012和2013年增速分别为4%和8%。
 
  更为重要的是,保费结构也是显著优化。一方面,前文提及的个险占比提升,使得保险公司的总体保单价值得到提升,一般而言,同一金额的保单,个险对保险公司的价值贡献是银保的5~10倍。再者,更加注重期缴业务,近年来5年期以上的保单占新保单的比重持续上升。
 
  投资端受益大类资产比例监管
 
  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以及大类资产比例监管是保险行业近年来政策的聚焦点。由于保险资金具有负债的特性,所以监管层对于保险资金的安全性要求较高,2013年以前,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是较为狭窄的,主要限于银行存款、国债、股票和基金等领域,由于股市低迷,保险资金不得不降低权益类投资(股票和基金)、增加固息类投资。尽管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兴起推高了整体利率水平,使得保险投资受益其中,但保险业总体投资收益率仅5%左右,仅比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出50BP,而美国则高出200~300BP。
 
  2013年以来,却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投资范围大幅拓宽,新增股指期货、金融衍生产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等。另一方面,大类资产比例监管政策酝酿并出台。2013年9月,保监会首次就大类资产比例监管向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征求意见;2014年1月,保监会就修改《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4年2月,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规定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其他金融资产、境外投资的账面余额占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分别不高于30%、30%、25%、15%。投资渠道拓宽和大类资产比例监管的出台,给予了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更多的主动权。2013年以来,保险资金运用最大的变化就是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在减少低收益的银行存款和债券配置的同时,增加了高收益的另类资产的比重。
 
  综合来看,保险投资收益率的提升, 将会增加利差,最终增加股东回报。

 

关键词:大类,比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