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23年第一期 > 区域经济 > 正文

成都:奋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不断夯实支撑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信用之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2022年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明确提出要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推进信用理念、制度、手段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作为首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要求,主动承担重点任务,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不断夯实支撑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信用之基”,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探索推出了一批企业群众可感知、可获得的信用举措,持续释放信用价值助力高质量发展。

 

着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为做好系统谋划,加强各部门、各单位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成都市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管部双牵头,包含73家成员单位的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坚持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自2017年以来,每年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年度计划或年度工作要点,稳步推进各项信用工作有序落实。此外,成都市还先后出台了《成都市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成都市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实施信用承诺制度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2022年期间,为巩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成都市还每季度开展区域、行业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持续开展第三方政务诚信评价,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大力推动各区域各行业各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着力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信用信息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桩”。近年来,成都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工作,筑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基础。

完善信用平台建设,健全目录管理机制。成都市于2017年全面建成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印发《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了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保障,明确了全市有关职能部门在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规范了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公开和共享应用活动。按照《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0年版)》要求,成都市对目录中收录的56家涉及法人部分的单位以及54家涉及自然人部分的单位,共计609项信息事项所产生的信用信息数据实现了“应归尽归”。目前,成都市正按照“一库一网五系统三体系”整体架构,建设成都市信用信息应用管理平台,以进一步实现全市信用信息的数据统一汇聚、应用统一支撑、服务统一提供、信用统一监测。此外,在《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 年版)》《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1 年版)》出台后,成都市也紧跟国家政策指引,正加快编制完善本地目录和清单。

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实现数据量质齐升。为做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工作,成都市形成了《成都市“双公示”信息目录》,并基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机构职能调整、相关法律法规变化等情况对目录进行动态更新完善。2022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归集上报5类行政管理信息的通知》要求,成都市在“双公示”基础上全面开展5类行政管理信息归集工作,高标准持续性推进行政管理信息归集共享应用。目前,成都市“双公示”、5类行政管理信息归集量达671万余条,数据合规率为95.91%;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已归集法人信用信息数据共计3.34亿条,成都市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已归集自然人信用信息数据共计7.6亿条,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工作稳步推进。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四川省主干城市,成都市还在成渝双核联动信用合作框架下,围绕《成渝双核公共信用信息共享目录》制定、信用数据共享互认等合作事项共同发力。同时,为共建成德眉资信用都市圈,成都市还牵头推动了成德眉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工作。20225月,“成德眉资信用数据共享库”正式上线运行,该共享库全面归集了成德眉资四市信用信息数据1000万余条,为四市共建“信用都市圈”夯实了信用信息数据基础。同时,成都市还联动德眉资三市共同编制了《成德眉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资源共享目录》和技术方案,共同制定了数据交换标准和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实现了以标准互通破除数据流通的关键堵点,将进一步推进成德眉资四市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信用合作与创新探索。

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加强信用监管。为深入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成都市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创新打造了成都市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1+2+3+N”的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即用1套信用评价标尺、2个分析模型、3项制度清单,实现信用积分评价、失信风险预警、差异化监管等N项功能应用,实施全覆盖、标准化、智能化的“静态信用评价+动态风险分析”信用综合评价。该平台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关联码,汇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登记、审批、监管、执法、司法等信息,形成涵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用承诺等信息的企业全景画像和全息档案,能够支撑市、区(市)县、街道(乡镇)三级应用,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截至20226月底,成都市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平台已采集应用2.82亿条信用数据,每日自动更新350余万户市场主体的信用积分评价和信用风险等级,实现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采集全覆盖、信用积分评价和信用风险分析全覆盖、重点行业领域信用积分评价全覆盖,有力支撑了成都全市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失信联合惩戒、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司法送达信息共享、风险监测预警和监管对象管理等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建立健全。 

 

着力运用信用制度与手段赋能经济发展

 

多年来,成都市积极推进信用应用创新实践,探索运用信用理念和方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运行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形成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信易贷”方面增强数据融合应用力度,构建服务综合体。推广基于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的“信易贷”模式,是以坚实的信用基础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随着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政、银、企”信息互通和共享应用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已推出“科创通”“农贷通”“绿蓉融”“知贷通”“盈创动力”等具有成都特色的融资对接平台及一系列“信易贷”服务。例如,“科创贷”是成都“科创通”平台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抵押物无法贷款,又因为无法贷款缺乏征信记录”难题创新打造的信用贷款产品。基于“政府增信+风险共担+补偿机制”模式,成都市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其知识产权、股权、人才、成果、研发投入等综合信用状况获得银行信用贷款,解决企业“首贷”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科创贷”实现一次完整的“贷款-还款”后,可建立起基本的信用记录,又为其今后获取其他银行贷款或其他模式融资奠定了良好的信用基础,成为科创企业获得信贷融资的“敲门砖”。截至202112月底,“科创通”平台已累计帮助2382家企业获得6024笔、共计157.38亿元纯信用贷款,显著提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

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覆盖面与便利度,成都于2022年启动了“成都交子信易贷网络服务综合体”构建工作。该综合体按照“一平台、一枢纽、多领域、多区域”架构不断完善,即以信用信息应用管理平台为政务类信用信息汇集平台;以交子信易贷为枢纽,实现业务、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企业信贷需求全覆盖;以“科创通”服务于创新创业、以“农贷通”服务于乡村振兴、以“绿蓉融”服务于绿色双碳、以“知贷通”服务于知识产权融资,形成多个重要领域特色金融服务;以“盈创动力”服务于产业园区;以区(市)县融资服务平台为区域金融服务补充,搭建形成了成都“信易贷”网络服务综合体各服务单元业务相互补充、互联互通信用信息汇集共享一体化格局。目前,“成都交子信易贷网络服务综合体”注册企业超10万家,入驻金融机构超100家,上架金融产品1500余个,促成融资超50000笔,融资规模达1600亿,正全力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保驾护航。

在重点领域深化分级分类监管,提升监管有效性和精准性。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以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配置监管资源,提升监管精准有效性,是加快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重要内容。目前,成都市累计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领域数量达50 余个,涵盖食品药品、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生态环保、价格、统计、财政性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多项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其中,在工程建设领域,成都市积极探索以信用为核心的住建行业监管模式。2017年至今已陆续出台16类市场主体及5类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覆盖项目招标、工程施工、楼盘预售、物业管理、交易租赁等重点环节。通过实行“市场+现场”两场联动评价模式,成都市将企业经营指标、表彰奖励、市场交易等多方位行业市场评价要素以及现场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工程质量安全评价要素纳入信用评价,形成了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管理机制。当前,成都市已将住建领域信用评价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招投标、农民工工资担保管理、“三包一挂”治理等工作,并按照信用得分将企业划分为A++A+ABCD四等六级,分级实行差异管理。此外,为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从业单位市场行为,成都市创新地将信用评价体系与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有机融合,建立成都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从业单位信用信息平台,通过制定评价细则、实践运用信用、统一行政监督等举措,以“信用+招标投标”健全完善招投标活动机制,让一切信用信息数据在阳光下运行,让弄虚作假、串标围标、挂靠投标、违法转包等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近年来,在招投标活动中使用信用信息的标段数量逐年上升,信用标段覆盖比例持续提高。成都市20201月至20226月共计约7200个标段应用了信用信息,标段信用覆盖率达85%,以信用规范招投标活动成效显著。与此同时,随着“信用+招标投标”的深度融合,随之产生的交易数据和信用数据不断增加。目前,成都市招标投标从业单位信用信息平台已有注册从业单位23416家,填报资质信息47272条、业绩信息64250条、不良信息53928条,录入从业人员信息430811条、人员证书信息371568条,基于信用信息数据助力公共资源交易和行政监督提质增效的价值还将进一步显现。

在政策兑现流程嵌入信用信息,实现“政策找企业”靶向对接。为推动助企惠企加快经济恢复一系列措施落地落实,让企业对各项惠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成都市打通“天府蓉易享”(成都市政策找企业智能服务平台)和“信用中国(四川成都)”两个平台的共享通道,将惠企政策申报事项与企业信用信息进行精准匹配,形成企业信用与政策的“双画像”关联图谱,将两个平台打造成惠企“百宝箱”,推动实现“政策找企业”。成都市通过在“天府蓉易享”平台的审批流程中嵌入市场主体信用积分评价结果、公共信用报告及信用风险等级并实时动态更新,直接筛选出符合政策条件且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白名单”,各部门在审批时及时查看企业信用状况,从而有效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间。“信用中国(四川成都)”网站通过融合“天府蓉易享”平台功能,在全国率先实现集信用查询、政策匹配、信用报告、信用修复等“一站式”集成功能。目前,“天府蓉易享”和“信用中国(四川成都)”两个平台已汇聚成都市358万余家企业基本数据,并与企业信用状况、基本数据融合,形成企业标签218项。通过将信用积分评价结果嵌入“天府蓉易享”等政策服务平台,已助力3500余家企业快速完成事项申报,涉及资金超5亿元,信用赋能“政策找企业”成效明显。

 

着力释放“诚信成都”品牌示范引领作用

 

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际,为在全社会进一步加强“知信、守信、用信”氛围建设,成都市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大典型案例评选活动”,调动全市各区(市)县、各行业、各领域共同参与,涌现出了70余个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典型案例,展现出了成都全市上下在社会信用领域创新探索、主动作为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在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组成专业团队编制出版了《成都市社会信用建设发展报告(2022)》,对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分析总结,希望以此搭建起社会各界交流与沟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载体,聚智聚力共同推进社会信用的研究与实践发展。

下一步,成都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成成都市信用信息应用管理平台,大力推进“信易贷”工作,探索创新信用场景应用,深化区域信用合作,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奋力擦亮“诚信成都”品牌,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成都力量。(成都发改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