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王海蕴 律星光 组稿
2016年全国两会上,供给侧改革受到格外关注。经济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纷纷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供给侧发力的当务之急,供给侧改革中将面临哪些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等等,都是大家热烈探讨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朱小丹
供给侧改革是一场结构“闯关”
供给侧改革,就好比一场结构“闯关”,是一个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
有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包子店以前卖包子,5毛钱一个卖到现在卖不动了,而且卖出去也不赚钱甚至亏本;于是升级改卖芝士蛋糕,10块钱一个,利润有了可还是卖不动,因为消费者买不起。
过去我们更多地习惯于需求侧管理,大量供给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大量企业仍停留在“以价取胜”的层面上,导致供给与需求脱节,产生大量的低端乃至无效供给,因而才出现了类似5毛钱一个的包子便宜却卖不出去或者卖出去也不赚钱、亏钱的情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扩大有效供给包括中高端供给。什么是有效供给,最简单的评价有两条:一是能卖出去,二是有钱赚。
在供给侧改革中,“包子”可以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打造品牌,走出卖出去也不赚钱的困境;“蛋糕”可以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新商业模式,优化性价比,避免有利润而卖不动的被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调整好“包子”这个存量,又要引导好“蛋糕”这个增量。
其实,这就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这五年是重要的战略窗口期。结构“闯关”不能单纯以人均GDP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准,根本标准要看是否真正走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轨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国企改革
在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正在成为当前全国上下关注的重点,经济下行的压力虽然仍继续存在,但总的来看,形势正在好转,对此我们应当有信心。究竟如何理解供给侧发力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加快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更是当务之急。
如果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充分挖掘国有资本的潜力,不能从新技术、新产业、新发明、新效率等方向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供给侧发力很难取得成绩。
那么,国有企业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行改革呢?主要有以下四点想法:
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管理应分两个层次进行改革。一个层次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只管理国有资本的增值保值和国有资本的配置和再配置及其效率的变化。另一个层次是:国有企业按行业不同区别对待。竞争性行业积极探讨和实行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所占股权比例不设底线,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国有企业改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之后,一律按公司法自主经营,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开展业务。至于特殊行业的国有企业,应当由国家控股。国家控股究竟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可以依据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推行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之后,可以在这样的企业中实行明确的人才激励制度,让高级管理人员、在技术发明或市场营销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得到激励。激励的多少由混合所有制企业根据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状况而定。
三、根据企业状况,推行职工持股制度。在采取这一措施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是要汲取20世纪90年代某些国有企业试行职工持股,后来逐渐解体、消失的教训,一定要规定严格的职工持股程序。第二是什么样的本企业职工可以购买本企业的股份,要有严格的限制,不能把职工持股视为本企业的一种“福利”。持股的职工应当有一定的本企业工作经历,职工所持股份如何转让也应当有规则。
四、要逐步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进展后,职业经理人制度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职业经历人是企业聘任的,实行任期制和责任制,由董事会任命,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的董事会对企业的重大决策作出决议,由职业经理人负责执行。这一结构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运营,也适应于市场环境。但存在一个问题,即我国至今仍然缺少职业经理人的供给以及供方和需方的交流机会。我们不能忽略这一问题的存在,然而仍是可以补救的。比如说,可以对现有国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愿意担任混合所有制企业经理人的,进行短期培训,然后听其自愿,加入职业经理人供给行列,应聘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同时脱离原来的就业岗位。如果以前有行政级别的话,那么从此取消原有的行政级别。
经济学家吴敬琏
供给侧改革主要靠市场
中国目前面临着变革的关口,就是要解决供给侧的问题,要改善供给侧,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而在改善供给的同时要坚持市场化改革,通过建立一套能激励创新和创业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改善供给最重要是提高效率
过去讨论宏观经济问题的时候主要是着重在需求侧,需求侧主要是三个因素:投资、消费、出口。其中最容易办、政府也比较有能力做的是增加投资,称为“扩需求、保增长”。但是,这个办法现在看来是有局限性的。
实现经济创新发展的另一种分析框架从供给侧因素出发,重点主张解决供给侧的问题。当前,各界在解决供给侧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要从供给侧去分析问题的根源,从供给侧采取措施。
供给侧的主要因素也有三个:第一个因素是投资,投资就是新增资本;第二个因素是新增劳动力;第三个因素是提高效率。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到了中后期,一般性技术水平和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减小,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善供给,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效率。
二、政府职能不是直接“调结构”
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用能够支持激励创新和创业的体制去推动实现经济结构的改善。
既然问题出现在供给侧,要改善供给,正确的办法就是坚持市场化改革,通过建立一套能够激励创新和创业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品,而不是干预市场、干预微观经济和直接“调结构”,包括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平等竞争的经营环境、建立良好的教育系统和基础性科学研究体系等。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供给侧改革决定两年内经济增长走向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现在一部分行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相应的出现了一种结构性通缩,PPI超过47个月连续负增长,工业企业利润率持续下行。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两个思路,一种是继续采取需求侧的刺激政策,比如放松货币,这样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呢?解决不了,因为我们这种通缩,不是其他国家曾经出现过的因流动性不足而导致的通缩,我们面临的是一种结构性问题,需求政策是不大起作用的,所以我们强调供给侧改革。具体来讲,第一条就是去产能。我要纠正一些人的看法,有人认为去产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我认为不会的,去产能反而有利于解决我们目前的通缩问题,解决目前企业利润,特别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大面积亏损的问题。去产能对宏观经济是扩张性的效应。比如现在煤炭、钢铁等行业,过剩产能超过30%,只有真正去产能,价格才能回升,利润才能回升。当需求基本上触底之后,从供给侧来看,这些效益指标也会转好,这样中国经济基本上就能成功触底。
我们大体上判断,如果供给侧改革能有实质性进展,应该在今后一两年之内中国经济这一轮大的调整是能够看到底部的,就是所谓平稳触底,然后经济将转入一个新的增长平台。
供给侧改革重点在微观要素而非宏观政策
供给侧改革可以包括一些宏观政策、税收政策,比如减税。但我们这次供给侧改革,我认为重点不是宏观政策,而是微观基础,特别是要素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目的是通过要素的进一步流动和重新优化配置来提升效率,重点在微观而不是宏观。供给侧改革可以讲很多,但是最简单的来讲就是一句话“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处理僵尸企业的难点在哪里?
僵尸企业是指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维持经营的企业,这种企业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是运转不下去的。关于如何处理僵尸企业,我觉得处置僵尸企业要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企业和政府的作用都很关键,那个不主动都很难办。不同地方,情况不同,难点也不同,有些地区可能是政府的积极性问题,有些地区可能是企业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
我去访问过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比如有一个煤矿企业它生产一吨煤成本400多块钱,现在市场价200多块,生产一吨煤要亏损200多块钱。能不能不生产了呢?他们说不能,因为这个企业里面1万多职工,并且欠银行的债务也很多,银行业不愿意让他停产。如果企业不停,把帐转借一下,银行不良率就不太高,如果企业停下来,银行不良率马上大幅度上升,银行的业绩也不好看。但事实上对于银行来说,它的不良债务已经发生了,一种办法是掩盖,再一种办法是将它暴露出来,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不良率已经发生了,银行就不要再掩盖了,该核销就核销,这方面也要给它政策,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已经发生的事情处理掉,对银行防风险也是有利的。有些僵尸企业,如果市场持续不行,企业本身没有竞争力,可能过一段时间自己就关门了。有些企业规模比较大、人也比较多,确实影响比较大,但该关闭还是要关闭,怎么处置人员安置和债务问题等,需要相应的政策来解决。
这里面有个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最近我看到一些报道,某地有个钢厂,是已经无法继续生产的僵尸企业,有个外面的其他企业将其接受,对其进行了重组,重组后把它的债务处理掉,申请了清算,但这个钢厂的设备都还在,弄完重组后又开始生产了。这导致一些该关掉的企业没有关闭,这种情况需要好好研究。
建议通过配额交易的方式“去产能”
建议在去产能机制上采用“确定总量,分配配额,允许交易,奖励挂钩”的办法,即国家提出某个行业去产能总量的指标,下放到各个省,奖励措施挂钩,这样竞争力强的地区和企业可以不减或者少减,竞争力差的地方可以多减。
比如,有一些企业竞争力很强,让他去产能以后他觉得不合理,这样竞争力很强企业就把分配给他的“去产能”指标卖出去,卖给另外的企业“去产能”,另外的这个企业竞争力很差,他把自己去产能配额完成后后还有一块产能也没有竞争力,就把刚才说的竞争力强的企业配额买过来。去年我去唐山调研时,他们有类似的想法。我这个建议与碳排放权交易是一个道理。这个事情如果要做,肯定要有个监管,包括各省的情况、各个企业产量究竟是多少,要好好调查。
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
供给侧改革的龙头是制度供给
在经济学的认识框架里面,需求和供给谁也不能脱离谁,这对概念到了政府这边,政府发挥的作用首先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和调控。
需求管理在过去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最简单的就是以反周期的方式来实现政府职能,弥补市场缺陷。它的内涵理论假设是,政府只要针对市场缺陷实行反周期调节,剩下的主要体现在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则只要靠市场竞争中的要素流动就解决了,就不需要我们在供给侧做那么多详细的分析和对策设计了。
这当然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这样一个认识框架在凯恩斯革命以后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缓和了过去所说的十年左右必定出现一次经济危机的现象。
中国的改革开放认同这里的共性规律,让市场充分起作用,三中全会说到要起决定性的作用,现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否定过去的需求管理经验,不是否定过去我们已经有这方面值得肯定的东西,是要认识这方面的局限性。
局限性表现在,光是反周期够不够,为什么又来一个世界金融危机?就是在发达市场经济里面,原来的完全竞争的理论假设也必须还原到现实生活中,认识到实际的图景是非完全竞争。
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供给管理操作,成为反周期整个过程中间最有决定性的举措,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动用公共资源对花旗、两房注资,一直到给实体经济层面的通用汽车公司注资,这使得市场预期稳定下来成为转折点,进入复苏过程。
有人说供给侧改革是中国人照搬美国供给学派减税为主的主张,这个想得太窄了。
对于中国供给侧改革,龙头应该是制度供给,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决策层以这个框架为基础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命题,应谋定后动。
实际就带来一个挑战,过去说需求管理的时候一句话就打发掉了供给侧,让市场充分起作用,结构问题市场就解决了。现在不行,不仅要守正,还要出奇。
守正是必须要充分认识、适应、尊重市场规律,甚至可以是敬畏市场的立场,认识到这是人类社会到了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共性规律,必须认同这个共性规律。所以一定要掌握三中全会以后实现的这样一个认识上关于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突破。
在这个守正的市场观后面,不要以为照搬别的市场经济体的经验和我们自己过去的经验就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问题,还必须要出奇。我们特定的历史条件、国情制约、发展的挑战,必须寻求以创新驱动来实现超常规发展。
这是因为,中国面临着复杂的问题,比如优化结构,这是个系统工程,是从眼下一个一个年度的调控,对应到中长期的全面小康和以后中国梦的伟大民族复兴,我们整个统一市场,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打通在一起的全局。所以我们借鉴积极的国际经验之后,我们所处理的是中国宏大的现代化系统工程。要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有限政府复杂的结合关系把握好,要有中国人自己的成功创新、出奇才行。
企业家眼中的供给侧改革
华为任正非
现在供给侧改革的中心,就是提升产品的品质。你不提高品质,老百姓就会到国外去爆买。再不可以忽悠中国消费者了。什么“物美价廉”,什么“让消费者享受低价”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提升产品品质,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需要几十年厚积薄发。一味低价,就没有好产品。而消费者根本的需求是好产品,是高品质的产品。企业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就把他们逼出中国,到日本等国去狂购。
吉利李书福
本质上,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提高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对企业家而言,理解供给侧改革该注意什么?千万不能忘掉市场、忘掉需求,因为市场供给和需求是分不开的,好比地球和月亮,能分开吗?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
复星郭广昌
与过去投资、出口拉动经济不同,国内老百姓的消费在上升,特别中产阶级在快速崛起。现在大家提的“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说明一点:只要有能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具有产品力,能令人尖叫的产品,就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阿里马云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改变自己适应别人。其实供给侧的改变,不仅仅是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政府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流程,改变自己的工作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我们今天的模式是B2C,企业自己的想象,我认为客户需要什么,我想象市场要什么,生产出东西去找市场,而未来的变革是消费需要什么,按需定制,但规模柔性化定制,必须要改革自己去适应未来,而不是改变别人适应自己,其实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格力董明珠
如果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减库存、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品,我觉得还是简单化了,其实不仅仅是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的重点是要让更多的人把思想解放出来,要敢于担当、敢于挑战,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我一直说,供给侧改革,还要有一个思想的转变。企业家不是简单的、单一的,政府给政策,企业就能活下去,我认为政府要加大力度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环境,用市场的杠杆来调动经济发展,我觉得这能够让企业有更好的成长。
泰康人寿陈东升
供给侧改革就是推内需,内需就是消费,消费就是市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说得重一点,就是市场深化改革,就是放弃过去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模式,实际上是市场化更深刻的改革。谁知道消费者有需求?企业;谁来预测未来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谁来为企业做决策?企业家。所以企业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武钢马国强
我觉得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英明,也非常及时。从钢铁行业来看,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调整我们如此庞大的产能中还有相当数量不符合需求的那部分产能,我们虽然一方面产能过剩,但另一方面看,2015年我们仍然进口了接近1200万吨的钢材。从行业来看,一个是要调整我们的结构。第二要去产能,让我们产能跟需求从量上、从结构上要匹配。从企业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创新,一个是成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钢铁来说还是成本。我们要创造需求,要引领更多的下游行业用钢。所以成本一定要满足下游的期望,一定要把我们的成本降下来。
北汽集团徐和谊
我理解供给侧改革有三个层次:一个是转化这些落后的供给,第二个是升级现有的供给,第三个就是创新新型的供给。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概念,但供给侧现实的载体我想它是包括我们汽车行业在内的这些所有的实体企业。最近几年,汽车的市场需求结构在不断的变化,整个汽车行业的供给结构升级却相对的缓慢,产能过剩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这才是当前我们汽车行业问题的实质。
娃哈哈宗庆后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要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现在需求减少了,出口受阻,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为此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为我们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应从产品形式、产品质量、产品适合度上调整,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建议制造业去学习欧洲的先进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在技术改造、技术水平上进行提升,从“量”上转到“质”上,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使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来源: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