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宏观 > 正文

2014年中国经济预测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摘要:望2014年,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将迈出新步伐,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一、2013年经济形势基本特征及全年预测
2013年,中央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牢把握“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开局。
(一)“稳增长”政策逐步见效,可以完成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适应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和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十八大后,我国不再追求高经济增长,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这些稳中有为的配套政策措施,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特别是三季度,经济运行出现企稳回升态势。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分别增长7.7%、7.5%和7.8%,累计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9.6%,工业企业效益出现恢复性增长,前8个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8%。预计全年GDP将增长7.6%,CPI将上涨2.7%,均可完成全年预期调控目标。
(二)需求保持基本稳定,投资发挥关键性作用
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2%,较上年同期放缓0.3个百分点,但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同比加快约1.4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4.2%,增幅同比加快11.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19.7%,增幅同比加快4.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仅增长18.5%,增幅同比放缓5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是55.8%,较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20.1%左右,超过18%的预期调控目标,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增长18.5%左右,增幅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消费增速基本稳定。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2.9%,增幅同比放缓1.2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3%,同比放缓0.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减速以及零售物价涨幅回落使得消费增速放缓。此外,中央提倡勤俭节约严格公务消费有效抑制了公款吃喝,1-9月餐饮收入增长8.9%,增幅同比放缓4.3个百分点,下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大大低于14.5%的预期调控目标。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1-9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不计算对港贸易的出口仅增长4.6%左右。由于我国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以及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的明显上行,三季度我国进口增速回升至8.5%,较二季度提高了3.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增长8%左右,接近完成预期调控目标,进口将增长7.5%左右,外贸顺差2585亿美元,增加11.9%左右。
(三)消费物价温和回升,生产价格降幅收窄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连续下跌。在国内货币流动性相对宽松、工资等成本压力较大等作用下,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态势,1-9月份CPI同比上涨2.5%,涨幅同比放缓0.3个百分点。受新涨价因素累积、季节性以及极端灾害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四季度CPI将上涨3%以上,全年CPI上涨2.7%左右。受国内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者价格已连续保持了19个月的下跌状态,1-9月份PPI同比下降2.1%,降幅同比扩大0.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PPI将下降2%左右。
(四)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服务业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长8.4%,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5.5%,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迅猛,上半年,全国信息消费规模达2.07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35万亿元,同比增长24.3%。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医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向中西部加快转移。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得到释放,东中西地区各自的动态比较优势逐步形成。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3.4%。放开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准入,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1-9月,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份额接近25%,增速达到35.6%。
(五)就业弹性明显提高,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特别是随着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国就业弹性大幅提高,每1个百分点GDP吸纳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由2005年的86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112万人,到2012年进一步增加至164万人。同时,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企业不会轻易主动裁员。前三季度,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6万人,同比多增42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加525万人,增长3.1%。

二、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及趋势展望

(一)国际经济环境总体稳定
1、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有望进一步好转。经过五年的调整,发达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明显降低,并率先启动了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除私人和公共部门经历持续“去杠杆化”外,欧美等国还提出了“再工业化”等结构性调整措施。从目前看,发达国家经济调整效果初显。美日私人消费重新启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复苏,欧元区出口竞争力回升,工业产能利用率等指标较去年同期均有明显改善,制造业出现回流迹象。据IMF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6%,比今年提高1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发达经济体经济好转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
2、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可能成为明年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不稳定因素。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影响难以避免,将引起国际金融产品的重新组合,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波动,新兴经济体货币将承受较大的贬值压力。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部分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目前来看,三类国家面临的风险最大:一是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过高的国家;二是财政贸易“双赤字”国家;三是资源型出口国家。
3、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是美国高度依赖借新还旧维持其偿债能力的模式将不断增加联邦政府债务偿还能力的脆弱性,导致主权债务时刻处于危机边缘,这将不仅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信心,而且进一步削弱未来美国经济复苏的动力。二是欧元区由于严苛的减支条款加剧了重债国执政当局与国内民众间的矛盾,今年来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国都出现了政治动荡,引发市场对欧债危机再度担忧,从而危及这些国家财政整顿和国际援助计划的顺利实行。三是中东地区动荡局势仍会持续。叙利亚内战、埃及政治动荡、伊朗在核问题上与美国的矛盾等,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各方博弈将使该地区充满动荡,对国际能源价格和供给安全带来负面影响。
4、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由于我国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发达国家需求回升对我国出口拉动有限,而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对我国出口将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吸引外资难度将加大,外资流入将进一步放缓。但新兴经济体减速将推动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稳中趋降,有助于降低我国进口成本,并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
(二)当前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
我国经济从10%左右的高速向目前8%左右的中速转换后,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新兴产业尚在培育中,货币政策扩张后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和其他虚拟部门,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减缓等。这些突出矛盾和风险与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也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张政策的代价。这些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理不好不仅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短期经济增长,也会降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影响中长期经济发展。
1、产能过剩制约经济回升。我国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一方面,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另一方面,尽管产能呈现大面积过剩,但过剩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而且大部分为现有水平的重复投资,新的中低端产能继续积累,必将导致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
2、财政金融风险增加调控难度。目前,我国财政问题与金融问题不断交织,导致系统性风险加大,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稳定性。近年来,财政收支矛盾日渐显现,加上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长较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高。根据IMF估计,我国广义政府债务已占GDP近50%左右,这些负债的本息中很大一部分只能依靠出售土地收入偿还,或者举新债还旧债。为了规避信贷控制,继续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融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大规模扩张影子银行业务,随着国内企业效益下降破产增多,部分理财产品信用违约风险提高,这些因素积累导致金融风险不断上升。
3、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系统性风险。一方面,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继续累积,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不断飙升,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由于土地供应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但产业升级步伐缓慢,难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房地产需求不足,出现了严重过剩局面,“鬼城”现象增加,部分城市房价出现连续下跌。一旦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普遍出现衰退,将可能引发房地产系统性风险,并引起融资平台偿还困难、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等连锁反应,导致金融危机。
4、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首先,在产能过剩影响下,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负增长,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显著提高。新增资金主要流向大型企业、房地产和融资平台,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其次,2005-2012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4.4%,2010-2012年农民工收入年均上涨17.4%,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再次,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地价攀高、水价上调等因素使企业面对的环境、土地等成本呈刚性上涨趋势。企业负担加重导致大部分企业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微利经营,影响未来投资、技改等生产活动。
(三)我国仍具备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国内需求和供给潜力巨大,短期内企业库存回补仍将继续。
1、改革开放将继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新一届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在财政、金融、行政、价格、城镇化等领域加快改革步伐,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2、努力打造“经济升级版”,调整优化结构展现良好态势。区域方面,东部地区不断调整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增速率先企稳,并带动全国经济稳步运行。产业方面,第二产业比重回落,第三产业增长加速,新兴产业增势良好,新兴业态蓬勃兴起,经济增长潜力逐步累积。企业方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市场倒逼下,部分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加大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水平有所提高。
3、我国国内市场空间广阔,扩大内需潜力巨大。当前我国储蓄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在高铁、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棚户区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等领域仍有较大的投资需求空间。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收入水平都有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奠定了基础。我国不断突破户籍障碍,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内需增长注入新动力。
4、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政策仍具备运用空间。今年以来,我国在宏观调控上提出了“底线思维”理念,确定了按“上下限”调控的合理区间,采取了“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在调控手段和工具的使用上,都增加更多的鲜活经验。总体上讲,当前我国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空间,国家总体资产负债安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银行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有足够多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和工具。

三、2014年中国经济预测和目标建议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如果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稳定,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一)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而释放改革红利、基础设施投资和库存回补因素将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指数系统显示,至2013年8月我国综合先行指数已连续20个月稳中回升,表明我国经济明年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我国GDP将增长7.5%左右,工业增速稳中略降,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9.3%,同比放缓0.3个百分点。
(二)投资增幅高位趋缓
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投资的关键因素。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激励服务业投资,服务业投资将会加快。制造业产能过剩会降低企业投资意愿,制造业投资会稳中趋缓。受开工面积连续两年增速较慢和部分地区销量迟滞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将稳中略降。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较2013年放缓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15%,较2013年放缓3.5个百分点。
(三)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2013年我国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但我国就业形势比较稳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有助于推动消费稳定增长。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进一步显示出较大潜力。严格公务消费对抑制餐饮等消费的滞后影响基本消失。消费需求基本稳定,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3%,与2013年基本持平。
(四)进出口平稳增长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回暖,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欧元区经济出现改善迹象,日本经济在强力政策刺激下步入复苏轨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将有所好转。由于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重,出口难有大的改变。国内需求减弱使进口增速难以加快。初步预计,2014年出口将增长9%左右,进口将增长7.5%左右。进出口贸易增速与2013年基本持平,全年外贸顺差3000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保持小幅顺差。
(五)物价呈温和回升态势
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我国工业产能较大,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会基本稳定。从服务业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看,今年粮食再次增产,但夏季南方高温干旱以及北方主产区的涝灾将会对秋粮地域格局带来一定影响,有可能影响未来粮价的稳定。初步预计,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3.2%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将下降0.5%,房价同比小幅上涨。
(六)2014年的建议调控目标
考虑需要和可能,兼顾当前和长远,建议把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进出口增长目标确定为8%,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与经济增长率同步。这样的目标确定,一方面,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增长、就业、物价三者的关系,合理利用好现有的生产能力,使发展、改革与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留有一定的余地,可以引导政府和企业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不再盲目追求高速度,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
2014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指  标 2012年实际 2013年预测 2014年预测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GDP 518942 7.7 566518 7.6 622455 7.5
  一产 52374 4.5 56539 3.7 62209 3.8
  二产 235162 7.9 249240 7.9 266841 7.6
  三产 231406 8.1 260739 8.3 293405 8.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10.0 - 9.6 - 9.3
  轻工业 - 10.1 - 8.6 - 8.4
  重工业 - 9.9 - 10.0 - 9.7
  固定资产投资 364835 20.6 438451 20.1 521757 19.0
    房地产投资 71804 16.2 85091 18.5 97854 15.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07167 14.3 234065 13.0 264494 13.0
出口(亿美元) 20489 7.9 22123 8.0 24114 9.0
进口(亿美元) 18178 4.3 19538 7.5 21003 7.5
外贸顺差(亿美元) 2311.0 48.1 2585 11.9 3111 20.3
财政收入 117210 12.8 127220 8.5 138034 8.5
财政支出 125712 15.1 139220 10.5 152034 9.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6 2.6 102.7 2.7 103.2 3.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98.3 -1.7 98.0 -2.0 99.5 -0.5
 
 
四、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在宏观调控中要把握好四项原则:一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按照改革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力求取得突破,从制度建设层面防范和化解各种潜在风险,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是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市场调节为主,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技术、区域等政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稳定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准确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和就业不滑出下限,价格总水平不超出上限。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发展。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同时又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职能确定民生投入。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建议2014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安排9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中央代地方发行5000亿元地方债,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全国财政赤字规模增加到14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保持在2%左右。二是加快地方主体税建设,除共享税外,地方政府逐步形成以消费税、房产税为主的稳定收入来源。三是加快深化政府预算体制改革,以法治为导向,建立“科学规范、完整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四是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研究建立一个以市政债市场为基础的、由中央确定总盘子的市场调控性地方债制度。
(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是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坚持中性操作,为“调结构”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为“稳增长”提供稳定的货币条件。M2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在18万亿元左右,其中人民币信贷增长规模在9万亿元左右。二是继续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增强价格型工具的有效性。三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与窗口指导引导货币信贷资金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引导商业银行降低信贷资金成本。四是通过窗口指导在保证信贷资金总量合理、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强信贷资金结构调整,“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三)切实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夯实消费增长基础
一是努力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尽量减少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对居民部门的挤压,同时缩小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为扩大消费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不断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民工、小型经济组织成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情况;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鼓励技术教育培训,同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研究考虑将国有企业上缴的部分红利投入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领域,实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三是积极培育扶植养老、医疗、保健等行业。尽快促使财政、税收、金融等配套措施积极跟进,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境外资本,打造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多层次养老、健康消费市场体系。四是结合 “宽带中国”战略、“信息惠民”工程等,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打造消费增长新引擎。
(四)大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投资增长动力
一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切实保障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二是推进融资渠道市场化,为企业投资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通过发展非银行金融和直接融资来实现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市场化,提高全社会融资效率,切实有效地支持企业投资活动。三是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发挥政府投资对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宏观导向作用,促进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促进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加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环境治理等公共投资支出。四是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非公36条”,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投资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
(五)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推动进出口稳定增长
一是全面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天津、深圳等地不同规模自贸区试点,不断探索改革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发展。二是密切跟踪国际服务贸易协定及重大区域自贸区谈判进程,逐步完善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服务业的制度建设,主动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参与制定新标准和新规则。三是加大对国际大通道内外互联互通建设的协调力度,积极推进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加快落实泛亚铁路大通道建设进程,努力开拓国际经贸合作新领域。四是充分发挥走出去对出口的带动作用,拓展企业出口途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五是抓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的时机,扩大战略性资源进口。提高原油、贵金属等初级产品进口,健全能源、资源储备体系;增加农产品、粮食等商品进口,开展大宗商品直接贸易,提高相关产品国际定价能力。
(六)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当前,完善房地产政策的关键是增加住房持有成本,降低交易环节税费,推动住房回归“居住”的本质属性。一是尽快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按照人均居住面积征收累进房产税,挤出投机投资房源,增加市场供应量;二是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联网,为征收房产税提供依据;三是增加中小户型商品房供应,加大保障房供给,满足普通居民刚性需求;四是降低交易环节税费,切实减轻普通百姓购房成本。尽快研究制定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七)下决心从体制上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通过加快改革解决导致产能过剩的体制性根源。一是改革财税体制,特别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政绩考核体制,消除地方政府干预企业投资的强烈动机。二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硬化银行预算约束,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要坚决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确保公平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采取必要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减少通过转嫁资源成本获益的项目上马。五是改革现有的环境保护体制,防止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吸引外资,鼓励社会公众广泛监督。
(八)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一是尽快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合理举债,短期内加大财政部代发地方政府债的力度。二是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和规范力度。制定统一标准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严格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将融资平台的资金、负债以及项目效益等公之于众。三是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售、转让或证券化国有资产偿还债务。四是研究中央政府救助地方政府的条件和惩罚措施,包括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关键词:取向,宏观调控,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