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4年第六期 > 专家 > 正文

常青之树 何以永续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循环经济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作为一个创造过辉煌农业文明,并正处于新兴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口大国,经过30 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工业文明主导的文明体系。但是与此相伴的,是我们付出了昂贵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代价,面临着潜在的环境危机。因此来说,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循环经济模式已是当务之急。”采访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主任齐建国告诉《财经界》记者。

  近段时间,记者采访了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齐建国、李文军、彭绪庶、吴滨等诸位专家学者,以下为采访实录。

  《财经界》:到底什么样的经济可称之为循环经济?特点是什么?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给出了精辟的定义。所谓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资源化(Recycle) 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以物质封闭循环流动为基本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 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其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和利用方式,其外在表现形式是资源的高效安全循环利用与废弃物的安全处理。概而言之, 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微观上也是指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或称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替代。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抓手 。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 是循环经济的三大特点,也称为循环经济的“三R 原则”。

  “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通俗地说可概括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能减排”。减量化突出地表现在生产环节,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 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相融合,形成清洁生产体系,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 甚至“零”排放。

  “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组件或者部件予以使用,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

  “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资源化主要包括三种实现形式:一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二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三是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循环经济的特点还表现在:从产业层次上看,循环经济要求延长企业和社会的技术链和产业链,首先实现技术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其次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生产过程耦合,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推动经济结构“高加工度化”,延长产业链;再次,促进产业园、循环经济联合体等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发展,推动产业组织创新,改善产业技术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规模化和集中化发展,促进资源集约使用;最终,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物质的经济价值, 提升资源生产率,从而实现低碳高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财经界》:近年来,关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之类的概念层出不穷,您是如何看待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我国又应如何避免“换面不换里”的囧境?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由此衍生出多个力图破解环境问题的经济概念,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而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理论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三者都是以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的,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均体现了新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模式;是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重大活动;强调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三者之间也有叫大区别,主要表现为:

  三者的来源及产生的背景不同。循环经济是20 世纪60 年代鲍尔丁在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源于60 年代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其基本的观点是地球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如果不合理地开采资源和破坏环境, 超过地区承载力就会走向毁灭,强调建立一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破坏生态的各种物质的循环经济体系;绿色经济是英国学者皮尔斯1989 年首先提出的,其思想起源于上世纪30 年代以粮食和食品安全为主的“绿色革命”以及后来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绿色运动”,深受国外“绿党”的政治影响,强调分配的公平、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强调通过制度安排使环境恶劣地区的人,或因发展受环境恶化影响的人不仅能继续享有较好的环境,同时能分享增长的红利;低碳经济最早由英国2003 年《能源白皮书》提出,更加侧重于由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气化变暖,强调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石化能源的依赖, 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 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者的核心内容不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使全部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的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低碳经济则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三者的侧重点不同。循环经济侧重社会物质循环利用;绿色经济侧重通过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低碳经济重点建立低碳经济结构、降低碳能源消耗。

  三者实施控制环节不同。循环经济关注资源环境,绿色经济关注经济活动的输出端,低碳经济重视经济活动的能源输入端。

  概括而言,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内涵宽泛, 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外壳”;循环经济侧重于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是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模式;绿色经济最核心的内核是循环经济,同时更加强调生态建设;低碳经济强调产业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的经济方式,是高碳工业化时代最具有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

  虽然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之类的概念层出不穷,也容易引起混淆或歧义, 但各有其产生和适用的背景、语境,各有其强调的侧重点,同时相互间也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准确把握其内涵,充分认识循环经济对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实质作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具体实际,突出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可以避免“换面不换里”的囧境。

  《财经界》: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第一,政策法规制度体系有待健全。

  在制度层面,尚缺乏完善的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相配套的实体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在政策层面, 临时性政策居多,一些关系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财税政策不稳定, 导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经济效益波动过大;在价格形成机制层面, 初始资源利用成本和废弃物排放成本较低,使循环利用资源比较利益不高,抑制了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循环经济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的持续推动, 依靠市场自我发展的机制尚没有全面形成。

  第二,关键技术支撑需要加强。

  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则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现实情况是:一些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废弃物(如尾矿砂、废旧电池等) 因技术没有取得突破而难以有效再生利用;一些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循环生产技术,由于技术扩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仍然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 一些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路线和经济效率欠优化。由于管理体制和利益摩擦,废旧资源回收体系与高值利用体系不匹配,大量资源流入低技术水平的中小企业被低值化利用,并存在形成二次污染威胁,而规范化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却得不到资源供给。

  第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

  在地区层面上,农村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地区受发展阶段、地方财政能力弱和市场机制不健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制约,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支持难以到位,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在领域层面上,大企业内部做得相对较好,中小企业和跨企业、跨产业、跨领域集成循环发展滞后;社会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重滞后,覆盖全社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尚不完善。

  在产业层面上,对循环经济内涵认识不全面,存在片面强调废弃物综合利用,忽视企业优化布局、空间集聚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基础工作的现象,循环经济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向模式的转变远未完成。农业循环经济和一些环境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发 展相对滞后。

  第四,管理和服务体系基础薄弱。

  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评价、考核、物质流核算与统计体系,致使管理考核和监督缺乏有效数据基础和手段;专业化服务发展滞后,面向企业的循环经济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投融资、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由于观念滞后和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循环型消费模式尚没有形成。

  第五,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不完善。

  由于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环境保护执法机制还不健全,废弃物排放成本较低,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高、废弃物产生量大、布局较为分散的相对落后的产能仍在运行,生产者责任还真正没有延伸到废弃物管理领域,产品的生态设计还很不普及,致使循环经济的总体效率较低,循环经济文化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企业和消费者减量化的压力和动力仍然较小。

  第六,循环经济理念尚未全面普及。

  循环经济涉及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与全社会的所有人的利益都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发动社会大众,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必要在中国开展一场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动员,鼓励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财经界》: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哪些方面、哪些行业,做得比较好?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往往是跨行业、跨领域之间的融合,循环经济体系是以废弃物或者物质为纽带多个产业、多个领域合作共生的系统,例如钢铁——化工——建材构成的循环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的这种特点需要行业和企业之间更加密切合作,对传统的产业组织关系、产业布局、产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是以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污染物排放减少,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现实中通常围绕着某一类型废弃物和资源展开,也就是在某一个循环经济系统中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行业为主导,相关产业发展是围绕某一个或多个产业建立。根据循环经济特征和目标取向,资源消耗高、污染物产生量大的行业和领域是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纺织、造纸、发酵等工业行业均是循环经济重点行业,“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展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也主要是围绕上述行业开展的。“十一五”末钢铁行业钢渣利用率和高炉渣利用率分别达到96%和97.7%,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凸显。农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也较迅速,种植剩余物、种植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多种以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为核心汇集农业、工业、服务业于一体的工农业复合模式,成为“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重点推广模式。

  聚集多种产业和多个企业园区是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主要载体,特别是以重化工工业为主体的园区是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十一五”期间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将33家园区列为试点单位。通过对新建企业的循环经济准入规范,现有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改造,以及区域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制度创新安排,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涌现出一批典型循环经济企业(园区),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到先导作用。

  以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和云南驰宏等为代表的矿山绿色综合高效开采与资源能源跨行业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集矿山生态开采、共伴生资源和废弃物跨行业高效综合利用、资源深加工与生态恢复建设为一体,不仅提升了资源开采回收率和综合效益,增加就业,并可以显著降低资源开采和生态保护成本。

  以北京水泥厂、苏州工业园等为代表的企业(园区)与城市有机融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协同处理城市危险废弃物或工业固废,企业或园区与城市共享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共建或共用信息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园区)与城市的有机融合或一体化发展。

  以贵港集团、泉林纸业、东园家酒和甘肃定西为代表的工农复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无论是以农业产品为主导,还是以工业产品为主导,不仅企业获得了较好效益,对农村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结构改善,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型,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等都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其他如以济钢、宝钢为代表的长流程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模式,以上海化工园区、山东海化、北疆电厂等为代表,以核心企业或核心产业为主导、多产业集聚共生的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

  以消费领域废弃物处理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城市矿产回收和再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点,相关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先后开展了三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以浙江台州再生金属园区、青岛新天地、湖南汨罗等为代表的再生资源或“城市矿产”专业园区模式等成效显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

  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在总结经验基础上,2012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国过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总体上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由试点示范向全面发展的过渡阶段,即使在循环经济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要充分落实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试点示范基础之上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财经界》:贵评估中心、实验室,在我国循环经济的推动中,做了哪些事情?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近年来,中心先后承担了《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的编写、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托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与环境”等重大课题、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节水型区域工农复合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发改委委托的“典型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前期研究”、“中日合作城市典型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

  中心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国家循环经济院士专家行”活动,走访调研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参与了国家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园区、省市县的实施方案评审工作。

  人物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研究部部长,副研究员


 

关键词:常青之树,何以永续

"/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Default/20224/20220421102137960549.jpg"$"/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Cut/637818133057019265.jpg"$"/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Cut/637818112949363947.jpg"$"/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Default/20190307085725028343.jpg"